文/米小妈妈
《野蛮生长》是冯仑先生的一本书,作为一位爱读书的男人,这本书在我家书桌上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先生和我一般也是爱抽用一些片段的时间来干自己喜欢的事,比如这个中午我用文字记录我的心情,他大概在中午别人小憩的这个片段在阅读某本图书。
我们都生活的太紧张忙碌了,从农村一路走来我们也生活的一直很野蛮,没有精致的情调、没有小资的情怀、我们脸皮很厚、我们不怕任何的嘲讽和诋毁、我们甚至都不在意别人的任何评价,我们没有可以借助的安全感只能野蛮的生长着。
当脑袋里计划着五一假期带着孩子去爬树的大计划时,就突然想起冯仑先生的这本书,其实说到底我只是想到了野蛮这个词。
《野》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现在和未来,文中讲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原罪以及政商关系,其实令我想到野蛮这个词的,无非也在于我和女儿一起成长的路上,我们好像也很野蛮。
“米小,今天的户外探险,衣服不玩脏了是不许回家的”我命令着。
“妈妈,你让我又是爬树又是挖蚂蚁,我还能当公主吗?”女儿趴在树高处的枝桠间感慨。
“偶尔装装公主就得了”我敷衍着从树上跳了下来。
这只是我和女儿生活的一个片段,当我们满脸泥巴的从户外回来,背着蚂蚁、蚯蚓、蜗牛、各种树叶、石块回来的时候,女儿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其实比让她坐着弹琴看起来愉快很多。
回忆起三岁多带着女儿玩户外探险时的“原罪”,也只是为了加强她的体质和体能的锻炼而已,然后在这之后一两年时间里,伴随着女儿阅读量的增多、对各类科普图书的阅读,这些关于自然和户外的知识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她也愈发的要自己探究个明白起来。
挺好,一个女孩子玩泥巴玩的不亦乐乎、看蚂蚁看的装模作样、找蜗牛找的乐此不疲、捉蟋蟀捉的兴高采烈、捏蚯蚓捏的荡气回肠……
这样一种野蛮生长的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先生难以接受的,在他的行为意识中女儿就应该乖巧的坐在那里,娴静而美好,甚至因为这些野蛮的行为我们开始有了矛盾、争吵、和平的解决问题。
比如,家里的阳台上永远都有来自河边的各种石块堆积在那里、永远有各种盆栽的植物我们在等待着发芽、也永远有来自户外的各种树叶贴在门上和墙上、当然也包括鞋柜里永远占满泥巴的那两双运动鞋。
这一切和先生认为的那个精致的家有矛盾和冲突。
而我大概是个善于周旋的女人吧,在多次的引导以及带着先生实际体验之后,如今他也加入了我的行列。
也许在任何一个父亲看来,孩子开心快乐疯玩中得到了锻炼和快乐,又何乐而不为呢?再说这个过程中还能学习到各种知识,而这准备知识的过程也不要他参与,他只是象征性的出席和表演了一下,有什么不好呢?
终于他说:“野蛮,挺好”。
是啊,确实挺好。
育儿的路上,统一的夫妻认识很重要,这点我们在磨合了很多年之后终于统一。
因此这样一个环境的影响下,女儿从来都不会担心因为趴在地上看蚂蚁而弄脏了衣裙、更不会因为爬树被撕坏的衣服而担心,她熟知丛林中很多种植物的特点、知道哪些可以食用、知道蝴蝶的生长特性。她甚至想趴在路上去观察喜鹊的雏鸟,想吃“缩小丸”去蚂蚁的家里做客,我想这应该是孩子享受到的美妙的童年。
于我,因为家的附近有个半野生的丛林,所以每个周六日都有半天的时间我们泡在那里,寻找我们想要找到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也没有被落下。
比如,在学习数数时,我会让她在丛林中数一排柳树有多少棵。
学习加法时,找出不同的石块来练习,或者撕下很多的树叶来练习。
学习形状时,找出不同的树叶来加深对形状的了解。
学习分类时,让她在树丛中找出各种不同的树来进行分类。
学习观察时,让她辨别出各种树木和花朵的不同。
学习语言表达时,让她对着天空的白云写一段话、对着天空飞翔的喜鹊写一段话、对着一只在雨后爬行的蜗牛说一段话,或者没有命题让她讲一个故事。
而这些总是比我们坐在电视机前,对着各种动画片进行教学的效果要好,孩子也更乐于接受。
甚至学习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时,都是通过在树丛中学来的。
“脏了怎么办?”“跌倒了怎么办?”“被虫子咬了怎么办?”“晒黑了怎么办?”这些怎么办从来没有出现在我的意识中,为此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也更坦然和开心。
除了玩乐,生活中处处践行野蛮的作风。
玩就使劲的玩,练琴就使劲的练,读书就使劲的读,这些在女儿的身上被贯彻的很直接。
比如,玩的时候她从来不会提到还没完成的作业或者练琴时间、在练琴的时候她也会认真的进行一两小时的练习、在听故事的时候也会跟着我的阅读和讲述目不转睛、吃饭时基本能做到认真细嚼慢咽的吃完……
这是我自己一直坚持的一种生活原则。“玩就踏踏实实的玩”这是当年我的母亲大人跟我说的一句话,如今我将这种育儿理念更彻底的贯彻到孩子的身上。
走进江湖,开始一种狂放不羁的表达,这是《野蛮生长》的原文中冯仑先生的一句话。
其实,作为一个在地球上只可活几十年的生物来说,又何必不让孩子快乐一点呢?
活着,开心的活着,狂放不羁的认真的活着,不好吗?终归都是尘归尘土归土。
孩子,我只想让你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