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为“一点芝麻小事”就哭闹,希望他们不会因为我们拒绝了他们一些要求,或者因为我们在建议他们更换沉甸甸的尿不湿时语气不当而大动肝火。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更加合作一些,希望他们在我们的要求下自己穿衣,在其他人上桌吃饭时他们也上桌,希望他们能开开心心地上床睡觉,希望他们自己整理房间,按照大人的期望把外套挂在挂衣钩上,把鞋子整齐地放在鞋柜上。
我们希望他们安静又乖巧,希望他们不要尖叫着到处跑,希望他们能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的椅凳上吃饭,希望他们能够用刀叉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得又快,又干净,希望他们不会在喝水时打翻杯子,希望他们不要在餐桌上把饮料倒来倒去,做着容积守恒的物理实验……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不是孩子!
问题是,孩子就是孩子!当他们把所有玩具都搜罗出来,当他们在地面砖上赤脚走来走去,当他们大清早醒来为的就是玩,当他们气喘吁吁地尖叫着自己的惊讶发现时,当他们在衣橱里捉迷藏,在客厅里跑来跑去,甚至穿着沾满泥巴的靴子把厨房踩得一片狼藉时,他们扮演的是孩子的角色。
坦白说,如果孩子时时刻刻都像个迷你型的大人,穿衣整洁,举止得体,我们不会感觉有些不自在吗?我们可能会在前几分钟内用欣赏的眼光看着这种孩子,因为那是我们内心一直渴望的,但马上就会因为他们缺乏自然状态而感到惊慌失措。
但应该肯定地说,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完全是相悖的。大部分的父母都喜欢家里整齐干净,喜欢家里安安静静,希望他们说话有分寸,希望能够享受宁静,睡个懒觉。绝大多数孩子却都在一片乱糟糟的环境里泰然自若,非常喜欢大喊大叫,大清早就起床,尤其是在周末和假期时。其它日子里,那就更让人难以忍受!
我们要承认这点,情况肯定是有冲突的,而且它让亲子关系变得复杂。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父母和孩子需求之间的错位,这种较量可能会升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场较量中,会有人获胜,也会有人失败。说实话,在亲子关系这个领域,肯定是两败俱伤。一个人怎么可能从心底感受到那个否决自己需求的人对自己的欣赏呢?
作为父母,简而言之,就是要接受这点:在某段时间内要把自己的需求置之一旁,去满足这些脆弱的小人的需求。但这么做既不简单也不容易。有一位年轻妈妈对我倾诉说,她总是有种失落到极点的感觉,甚至有想拍桌子的冲动。她对孩子们的表现惊讶至极,她也绝对没有料想到事情会是这样。在她生产之前,她一直以为孩子是神奇绝妙、完美无瑕、让人赞不绝口的物种。后来,她完全被孩子们的举动给吓倒,并对他们深恶痛绝。
是的,孩子让我们火冒三丈,让我们大动肝火。所有的父母都因此叫苦不迭……,除非,父母让孩子们吃点苦头。
根据年龄不同,孩子们在晚上的活动也不同,有的要喂奶,有的会尿床,还有的会做噩梦。白天,年龄小的宝宝们会要求父母持续不断的关注,年龄大的孩子们会互相打闹……。作为父母,根本没办法安安静静地享受阅读小说的乐趣、给闺蜜煲电话粥或是早晨赖赖床,甚至不能轻轻松松地上个厕所。和一个孩子生活在一起,真的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我们难免会产生积怨,即使孩子犯了一些小过错,也会指责不迭:“特里斯坦,你真让人讨厌极了!”更过分的还可能会说:“我到底造了什么孽让我生了个这样不省心的孩子!”
当父母是个全职工作,需要二十四小时守候在旁。如果一些父母需要出外工作八到十个小时,他们回家依然要担负起父母的本职工作。去办公室办公是个让人得到安宁时刻的机会,在办公室我们被肯定,被尊重,我们身处成人的世界,没有喊叫声,没有哭泣声,不会有打架的事情要处理……。我们可以稍微喘口气。而全职妈妈就没有这样的空间可以让自己暂时躲避,并重获生命的能量。是的,工作往往让人精神身体都得到恢复,除非这份工作并非如你愿。在工作中,人们往往能体会到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当我们和同事们讨论工作问题时,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在工作中,我们重获能量,变得更加自信。即使工作本身并不让你那么感兴趣,它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与他人交流和接触的机会。
如果我们因为自身成长的关键要素而感到十分受挫,进而不认同自己的需求,那我们很有可能不能顺利地给予我们的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因此,父母的职责就在于,理解并且认同自己的需求,想办法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和父母的需求之间产生了冲突,进行对抗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从长远来说,合作才是更加有效的方式。合作需要双方都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需要双方互相尊重。认同他们的需求,并且,肯定自己的需求。
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他们的需求理所当然要放在首位,孩子长大一些后,那就要和他商量!最好让孩子知道至少他们的需求是和您的需求同时存在的。
相比“闭嘴,你真是让人受不了!”,“我想安安静静地吃饭,你怎么做才能让我好好享受我的晚餐时间呢?”这种说法会更起作用。
他们不想睡觉吗?不管怎样,让他们知道,现在是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您不能再陪伴他们。威胁、溺爱或是惩罚都是没有用的,您只需要维护您自己的需求。
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整日疲于奔命,要好好休整自己,要重获生命本有的力量,这样才有精力和爱人一起平等地分配父母应完成的任务,才不会埋下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怨恨种子,才能在爱人不履行他应尽职责时(这有时可能是因为真的在外有应酬,有的是不愿意参与而直接拒绝,有的是有离婚的想法)承认自己内心的挫败感和愤怒的情绪。
当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那他们最可能发生的举动就是把这种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这样就让孩子肩负上了本来与他们无关的负担。
帕特里西亚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因为孩子没有父亲,她为此深感担忧,希望能为孩子弥补这种缺失,因而对孩子给予了双倍的关注。一旦她对现存的问题稍作思考,眼前便闪烁着一个现实:她需要一个男人。她曾经在很长时间内都拒绝自己的这个意识出现,并把这种缺失转移到两个儿子身上,给予他们双重的关注来进行补偿。现在,她想让他们自理自立非常困难。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她非常依赖。
一位母亲,即使再有耐心,也无法取代父亲的地位。这不是母亲应该扮演的角色。孩子们并不期待母亲去弥补这种缺失,而且希望她能够理解他们的情感,孩子们并不希望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情感需求不管不问!在对自己的需求给予关注后,帕特里西亚让孩子们的成长变得更加自由。也许她还可能会碰到一位男人,重新开始婚姻,重组一个新家庭。而这个男人将会扮演爸爸的角色,而这种雄性元素才是她的两个儿子需要的、才可以让家庭达到平衡状态。
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并不是自私的行为。这是在对大局进行审视之后,努力做出适当的回应的行为。总而言之,这样才能达到大家都能各得所需的目的。
当父母对我们的影响阻挡了我们抚养孩子的前行道路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到重重担忧和困扰,那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而言,最迫切、最渴望的需求并非因为眼前的生活而产生。那些最难掌控的需求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童年时代。这些需求不仅在过去的童年时代没有得到满足,而且它们往往没有被认为是必须满足的,它们一直都处于缺失的状态,这样的需求只需很少一点,就可以和我们孩子的需求形成两相抗衡的态势,它们让我们无法察觉、无法理解孩子的需求,也让我们无法采取恰当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需求。
“她总是哭哭啼啼,快烦死我了!”玛丽丝无法做到温柔对待自己的女儿,她自己的父母就从来没有给过她温暖的拥抱。尽管她有这种明显的渴望,但是心理障碍的力量太过强大,她做不到。当艾娃走近她,想跟她亲近,她会把孩子推开。若要让她学会对孩子给予爱抚,可能应该让她看到艾娃被人爱抚的样子,在她脑海里形成一副她自己还是小女孩时得到父母爱抚的画面——但她不可能做到。她曾经因为总是得不到爱抚而那么难受,现在她根本不想唤醒这种缺失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她更愿意否认自己的这种需求:“我没有得到过,也没有因此而死”,随后否认自己女儿的需求,以这种方式来掩埋一切。因为,如果她认同艾娃有这种需求,从逻辑上来讲,她会想到自己作为小女孩时的需求,也就是说想到她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
当我自己孩提时期的情感受到压抑,我便无法察觉我孩子有需求这个事实。或者,我会将自己先前那些注定了巨大无比的、长时间以来没得到实现的需求转嫁他人;或者,我会否认自己的需求以免触动内心的伤痛。
当我观察到这点,我会对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我真的想和自己的孩子进行较量吗?”
娜塔莉在生产十五天之后,便前去参加冬运会,将这个半个月的小婴儿交给外婆看管!她高声为自己申辩,说自己需要休息,说过了这次考验她还会回到孩子身边。她没有想过自己的女儿会对此有何体会。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她自己就曾经在很小时就和母亲分离。她把这种痛苦、愤怒和恐惧埋藏在心底,并强迫自己这么小的女儿也遭受她同样的经历,似乎这样就可以对她母亲表明:“你是对的,你看,我没有因此而受苦,我对自己的孩子也这么干。”
依爱娜去美国工作两个月,留下三个月的儿子在法国,让一个肯定有资质、但之前孩子从未谋面的奶妈抚养。依爱娜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回来后看到的自己的小汤姆是如此萎靡不堪。他拒绝进食,睡眠质量很差。他自己抑制了自己的生长。尽管有这些现象,依爱娜依然没有思考自己去美国意味着自己有什么需求。她被儿时那条美人鱼的召唤给迷惑了。因为,她自己在汤姆一样大的时候也被妈妈“抛弃”过。
克莱尔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伊芙,他呢,只有两个孩子。但他们俩都总是下班很晚回家,但他们俩都很干脆地承认,在以工作为借口的背后,其实是因为不愿意面对孩子,不愿意面对孩子的要求,还有孩子们的各种情绪。工作处理起来肯定更简单。少年们可以在游戏和电视的安抚下成长。而他们的父母逃避孩子,是因为他们害怕重新面对自己孩提时期曾经有过的不良感觉。
小婴儿不能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抚养婴儿的成人,因为自己都被囚禁在童年时期的苦痛中无法自拔,不能回应它的需求,那孩子必定会处于极度的慌乱中。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状态,让自己被接受,为自己争取到爱,小婴儿们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心甘情愿地屈服于自己的抚养人。他们学会了即使没人看管他们也不哭,他们甚至学会了,当自己观察到自己喝奶的力度让妈妈有所担心时,而加快喝奶的速度。他们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变得非常“乖”,让父母为自己感到自豪。但是,在这样做的同时,他们掩盖了自己的情绪,并因此而得出结论:不能相信他人,并且他们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外面的世界是充满敌意的。
相反,如果父母对自己真实存在的需求给予关注,关注夫妻关系,关注孩子母亲这个女人或者孩子父亲这个男人,如果先前的伤口愈合了,他才能认同自己孩子的需求,并满足他们的需求。
没有一本书,也没有一个专家,能够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人,都是区别于地球上任何其他一个孩子的人。另外,孩子会变化。他在成长。他不会一生只穿一个码子的鞋,他的需求也不会总是一成不变。
他可能在两岁时喜欢大葱,三岁时却对其深恶痛绝。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就依靠到底,没有什么系统的方法可以一用到底,我们永远都要根据变化进行调整。如果我们忘记自己有过的童年,这就没有那么容易做到。
如果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就要在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容忍孩子的放纵行为,我们要学着更加包容。我们要记住,他们依赖我们,我们是他们的坚实靠山。我们要将自己有过的伤痛治愈,这样才能让孩子以自己特有的速度成长。而我们,则因此而赢得了舒心和愉悦。
当孩子显得“太乖”,或者相反,太不听话,而我们因此而大发雷霆,无法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回应,或者是对孩子过度保护时,我们可以对自己提出这个问题:
我的需求和我孩子的需求冲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