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可以统一培养吗?

liver 发布于2011/11/07 11:47 |  阅读(1841) | 查看评论(7)
今年有三则新闻吸引了众人的眼球:“留学生机场弑母”“公务员儿子痛打老子”和“中华小孝子工程启动”。不论是遭到挞伐还是争议,其备受关注的原因,正是由于在古代作为诸善之首的孝,在当今社会已严重缺席,人们对重拾包含孝在内的传统道德的渴望也前所未有的强烈。

 在道德危机的时代语境下,作为父母,我们期望孩子有孝心,但又困惑重重:怎么样才是“孝”?需要后天培养还是顺其自然?孩子那么小,他能懂吗?如何做,才能不流于形式,不知行脱节呢?
孝,需要培养吗?

  孩子小时候并不懂得主动照顾父母

  正常的孩子在小时候都不会主动照顾妈妈,在0到6岁,儿童将双臂打开,毫无保留地向妈妈索要爱。这个阶段不能奢求孩子去爱你,除非你给他的爱质量很高,他会模仿你的模式去回馈别人。儿童早期对爱的索取,是为了爱的流动,为了通过爱与人连结,这不是教育,不是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获得爱的孩子没有逆反心理,自然就会关心别人,因为他的生活环境告诉他,什么是爱,什么是爱别人,这样的孩子才有可能做到感恩。

  许多父母对孩子孝敬长辈的要求很低

  据调查,许多父母对孩子孝敬长辈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上学离家时能说:“爸妈,我走了,再见!”放学回家见到父母能说:“爸妈好,我回来了。”就相当满意。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东西时,让爷爷奶奶、父母先吃,长辈们则觉得孩子非常乖。这是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礼貌来看待了。有孝心的人固然要讲文明礼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关心父母长辈,在需要为父母长辈付出辛劳时自觉自愿,而且形成习惯。

相较于技能早教的无孔不入,不妨给“孝子培养”一席之地

  有关技能训练和知识灌输的各类“早教”霸占孩子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比技能、知识更为关键的道德伦理和人文素质,是不是就连一席之地都不配有呢?在孩子们这一张张白纸上,究竟该先写好“人”字,打好做人的基础,还是迫不及待的写满技能,倒是更值得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孝子培养”至少并不比“技能早教”更加出格。“孝”既然会来自潜移默化,大可不必讳言“培养”。

  孝道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进行

  真正的孝道教育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缺一都不可。有网友说的好,“孝心是一颗种子”,在儿童时代的孝心教育就是“播种”,但这颗孝心的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还要取决于后期教育的跟进和社会大环境的熏陶。这就意味着孝道教育应该成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社会性和家庭的教育引导也尤为重要。

  培养孩子孝心,家长该怎么做?

  父母要做孝敬长辈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模仿父母。父母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也会变得孝顺。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让孩子知道长幼有别,尊重父母


  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非在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上:要么就是疼爱过度,要么就是过于严厉。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我们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孩子应该在我们的帮助与指导下生活与学习,而不是被父母完全掌控。我们只有给予孩子适当独立的空间,孩子才有思考的余地。否则,只是按父母的吩咐行事,就变成了我们跟孩子要孝敬,而不是孩子主动孝敬父母了。

  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学会感恩

  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是天经地义的。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孩子自然就会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之情。

  别让“孝”流于形式

  洗脚敬孝不是唯一标准,应该从多方面、多方式进行。得根据学生们的特点,采取他们能够接受或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实施,否则,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给孩子创造为父母做事的机会

  给孩子创造为父母做事的机会,接受孩子对父母表示孝敬的行为。当孩子把好吃的东西给妈妈,而妈妈却拒绝了,之后孩子便不会再有这样的行为了。如果父母对孩子表示赞许、感谢,孩子就能在心中留下一个关心父母、为父母做事能使他们高兴的印象。开始也许这种印象很浅,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难以磨灭的烙印,孝敬父母就会成为自觉的行动了。

  从生活细节开始培养孩子的孝心

  要把孝心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经常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体验时,才能体会父母付出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帮父母,为父母分忧解愁。比如,听从父母对于饮食起居、生活制度和用品购买的合理安排,乐于接受父母的正确要求,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
喜欢
转帖
桔伴们发表的评论 · · · · · · 全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