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恐惧(摘自Isabelle Filiozat《解读孩子的各种感受》)

HIRONDELLE 发布于2012/08/17 17:40 |  阅读(3197) | 查看评论(2)
就在摩天轮要开动时,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哭了:“我不想去,我害怕!”
“这又没什么危险。来吧,别像个小老鼠似地畏畏缩缩,你不会让我们今天扫兴吧!”
小女孩的哭声大了两倍。一位正排队的男士插了话:“她有权利哭。您没必要扫自己的兴,您去吧,让她在这里等您。”
小女孩脸上露出了大大的微笑。因为有人理解她了!家里其他成员都登上了观光舱,她待在地面看着自己的家人,还找到一个小女孩作伴,一起聊天。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被强迫着挑战困难是没有作用的,一般来说,这么做只会让恐惧感更强烈。帮助一个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战胜恐惧,这需要时间,等着恐惧让位给自己的意愿。当战胜恐惧的决定来自于您,那么孩子即使敢于挑战恐惧也是因为对您心存依赖,而不是自己的抉择,他不会动用自己的能量,他对此并不会有责任感。依赖他人只会增强恐惧感。


1
我们应该理解他的恐惧吗?
沙滩上,两岁的托马斯吓得肌肉痉挛。他拒绝入水,即便让他带着那只漂亮的小鸭救生圈也不行。他爸爸还花了好一笔钱租了一个超级帅气的充气船,但当他试着把托马斯放进穿上时,托马斯歇斯底里地喊叫着。
父母两人,一想到能和自己的小天使戏水玩耍就开心至极,他们买了漂亮的、五颜六色的、形状迷人的各种玩具。可是,这孩子,连脚底沾点水都万分惊恐,也不敢登上这个不平稳的玩意儿。小孩儿很难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生身父母会费尽全力讲那么多道理让自己陷入令人如此不适的境地。
对父母来说,这是多么令人沮丧啊!对有些父母来说,这简直就让人愤怒。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的后代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因此而变得咄咄逼人。他们很不理解:“去年,你对水简直爱得不得了!”,然后,看着那些开心在水里跳着、潜入水底的、溅起片片水花的孩子们,再看看他们的父母,眼里全是羡慕和嫉妒。
有一些父母,对自己孩子到底有多害怕心里并没有数,认为他们的表现和他们的本性不相符,任凭他们撕心裂肺地哭喊还是把他们扔进水里。
为什么不慢慢来呢?为什么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来熟悉这奇怪的、叫做水的东西呢?难道是为了让其他父母炫耀自己的继承人已经会游泳了?还是说,自己不想当“胆小鬼”的父亲呢?
粗暴地对待一个孩子,并不能迅速有效地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可能会给孩子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
“我的儿子?他什么都不怕。”一个声称自己什么都不怕的孩子其实对自己的害怕非常……恐惧,他情愿不去体验害怕这种感受。他把恐惧埋藏在潜意识的最底处。它迟早会浮出生活的水面,而且出现的形式多多少少会有些变样儿和错位。一个孩子会害怕,这很自然,也很正常,但重要的是,我们成人不要过分逼迫孩子变得“勇敢”。
阿兰平时会自己咬自己的指甲。晚上的时候,他会突然从床上跳起来,并且发出呼呼的声响。但对他而言,这并不是因为焦虑。他很简单的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如此。恐惧对他来说很陌生。他的一生中有过太多历险的经历。他钟爱刺激冒险的运动,喜欢去燃烧着战火的国家历险,爱看悬疑电影。总而言之,他离恐惧很近……,但他没有感觉到恐惧。大多数让其他孩子战战兢兢的情况,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但他却会咬自己的指甲!等到他四十岁时,他开始寻求治疗,希望能够找到方法改变这种行为,他发现了……自己内心的焦虑。这种焦虑让他非常惊讶。这和他一直以来的形象并不相符。在他开始认同这个崭新的事实后,他回忆起,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父母对他缺乏关注,而他因为缺少交流而悲伤痛苦,他感到了无尽的孤独。这种将他吞噬的、巨大的恐惧让他目瞪口呆,他开始意识到了:他曾经非常非常害怕,以至于他宁愿不去触碰这种恐惧。他有意地把所有的恐惧抹去,为了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一方面,他必须寻找一些感觉,另一方面,他得不停歇地考验自己在面临恐惧时拥有什么样的自控能力。就是那被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恐惧在呼唤着他赴汤蹈火。
当他允许自己对孩提时期残留在内心的时间太久的恐惧进行体验,尤其是允许自己表露内心的害怕之后,他明显感到自己被解放了。让她妻子大大松一口气的是,他在晚上的呼吸更加平稳了,睡着后他再也不会从床上弹跳起来了,还有,不再打呼了——这些证明着他压抑自己情绪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那些被成人全盘否定拥有恐惧感的孩子,以后不会成长为开朗和勇敢的成人。当然,他们会否认一切恐惧,并且变得鲁莽冒失。所以,他们冒的险可能会越来越大,为的是最终体验到某种感觉,测试一下自己的控制能力,还有他们对自己的掌控能力。
但是他们也有可能一生当中做任何事情都雷厉风行,同时使用着氯羟去甲安定,或是其它法律允许的药物,将不被允许说出来的焦虑给扼杀在摇篮中,因此这种焦虑很难摆脱。
到最后,他们可能会很难处理一场关系,很难与人保持亲密。怎么去信任?他们自己的孩子看起来都无情冷漠。任何对他人的依赖都具有危险性。这叫人还如何敢爱?
还有,尤其是当他们不被允许发怒时,他们会在进行自我保护的同时产生一种具有恐惧症特征的反应。他们会对恐惧设定界限,在某一个物品上集中投射自己的恐惧。这个物品可能会是最初让他们产生恐惧的根源,比如说他们曾经被扔进去的水,一个小黑屋或者是曾经他们被威胁过要关进的地下室,甚至可能是某个他们曾经被关闭在内的空间。这个激发恐惧的根源也可能被转移到另一种东西上,比如电梯,某种交通工具,一只猫,一条蛇,等等。
恐惧有可能被人用药物来美化、否定和扼杀,也可能被投射至外部世界,或者是因为恐惧而对他人造成侵害,不管怎样,如果孩子们的情感被我们否定,那他们将来会被恐惧的情绪干扰而无法脱身。
然而,恐惧有它存在的理由,即使对成人来说,这个理由隐晦难懂。一种恐惧,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一个勇敢的人不是无法感知恐惧的人,而是能够体会内心的恐惧,承认它,接受它,并因此得到恐惧为他带来的教训的人。不表现出害怕的感觉是很危险的。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情绪是极其健康的。它能告知我们有危险存在,它能够调动我们的身体来面对恐惧,它能教会我们在未知的事物面前做好准备。它是纯天然的。它等着我们去体验,去使用。
即便这么说,依然有一些不正常的、错位的、让人窒息的、麻痹人的恐惧形式,这些的的确确都是毫无用处的。无论如何,这些恐惧都需要我们把它们当做某种信息去理解。它们在诉说着您孩子某些心里话,或者说您的孩子正尝试通过它们向您传达着什么。

有些恐惧是健康的,有些恐惧则有些过度且错位了。有些恐惧需要我们勇敢穿越,其他的则需要我们一跃而过,所有的恐惧感都需要我们的尊重和陪伴。

2
最常见的恐惧
所有的人类多多少少都在孩提时代经历过各种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的恐惧。零散地数来,有:对降落的恐惧、对高分贝噪音的恐惧、对不熟悉的面孔的恐惧、对分离的恐惧、害怕洗澡、害怕眼睛里进水、怕黑、怕动物、怕狼、怕幽灵、怕巫婆还有一些龙……。这些恐惧出现又消失。它们是对孩子心理成熟各个阶段的反映。有一些恐惧对于某些年龄阶段是正常的,它们只有在变得太过庞大,影响到孩子正常生活、并且持续时间很长的时候,才会构成问题。
让我们一起看看最普遍的几种恐惧吧 !


高分贝的噪音
高分贝的噪音会把我们吓得跳起来。而对一个小孩来说,高分贝的噪音会让他们产生切身的慌张。对我来说,这似乎属于该物种进行自我保护的条件反射。噪音其实表明了存在着潜在的危险,也告诉人们应该逃走。但是小婴儿单靠自己无法逃跑,于是他大哭大闹起来。
露西有二十个月大。分界共有的房子正在进行装修。突然,噪音响了起来,而且震耳欲聋!可能是有人在用电钻,墙壁在颤抖。这声音让小女孩万分恐惧,她大喊着,四肢在空中挥舞,泪流满面。
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迅速离开产生噪音的地方。到了安静些的地方后,她把孩子紧贴着自己的前胸抱着,接纳了自己女儿那紧张的情绪。她温情脉脉地任由孩子哭了个痛快。她把自己的呼吸调整得和孩子一样,然后温柔地在孩子俄日按说:“你被吓到了,这声音太大了,我也是,那声音也吓到我了(这是真的!)。当我们毫无准备的时候就会容易受惊吓,这突然一阵‘突突突突……’!谁都会奇怪这到底怎么了。你想知道是什么发出的这声音吗?”
“不想,”小女孩在抽泣的间隙时间回答了妈妈。
“你想看看那是什么东西吗?”
“不想。”
妈妈有点心急了。露西还处在非常害怕的状态,还没有勇气面对发出噪音的源头。于是,妈妈就向她解释装修的事情,对她说工人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虽然工人们其实没有碰她们的房子却会有这些振动的现象。
因为工程得要开展半个月的时间,她们不可能白天的时候总是待在公园广场或者其它地方,所以,为露西赋予能量来面对这种紧张就非常重要了。
她和妈妈开始对着工人们工作的那扇墙大叫道:“别吵了,你打扰我了!”当然,这样做对噪音的不会有任何的改变,但这却改变了露西的感受。把愤怒表达出来,对自己的力量加以肯定,这能够降低恐惧的强度。
在工程结束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露西对任何声音都非常关注。有只狗在远处咆哮吗?她说:“狗让我害怕。”这句话说出来,其实并不期待任何的回应,只是希望得到接纳:“你害怕这个声音。”回忆起一种噪音,一种恐惧,如果有需求,便尽可能对它进行再次讨论,这能实现对自我的重新构建,在内心建立安全感。露西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情绪。

害怕入睡
透过百叶窗,阳光洒进卧室,在壁纸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街上的路灯照亮了树木。风儿吹得树枝摇曳摆动。移动着的影子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会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因为他并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爸爸把自己的小儿子抱在怀里,拨开了百叶窗,和孩子一起长时间地看着在路灯下随风晃动的树枝。然后,他们关上百叶窗,对影子观察起来。几分钟后,爸爸在孩子身边躺下,孩子又进入了梦想。
要进入梦乡,我们需要感觉到自己很安全。当孩子呼唤的时候去看看孩子,这能给他一种安全感。孩子因此而知道自己可以信任自己的父母。我们可以打开一个小夜灯,让孩子能更容易感知自己所处的空间,在他半夜醒来时更好地看到物品那实实在在的轮廓,即便这样,夜灯还是无法替代父母的陪伴。
入睡,也就是放弃对自我的克制,任由自己自然地走入另一个世界,要么做梦,或者也可能有做恶梦的危险……。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在这种状态下有人陪伴着。
讲完故事后,一条讯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保证他好好睡上一晚。如果有人抚摸、拥抱,孩子会认为自己被容纳。感觉到自己身体的轮廓能使孩子安心。
睡眠是一个可以讲述白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的特别时刻,这个时刻可以让孩子为没有完成的故事“画上句号”,对悬而未决的问题做个了结,将内心的困扰放心地说给父母听。
他会做恶梦吗?卧室里是不是有一个东西会在夜晚的时候形状发生改变?小夜灯是否照射出某个令人心疑的阴影?
对此都要多加注意。也许他只是想跟您说,他需要您在身边陪着他。这并不是“耍性子”,这是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有您在他身边躺上个几分钟,他就能从您这获得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将陪伴他的一生。如果拒绝满足他的要求,您就再是强迫他独自面对黑暗,独自走在入睡的道路上。当然,他能够自己学着入睡,但这要使用他的心理能量,这么一来,他就不能在使用心理能量去获得其它习得了。被遗弃的焦虑情感如果被压抑在内心,主要会造成的可能是语言习得的延迟,口吃不清,或者无法发出某些音节,等等。
夜晚的恐惧感,能够在深夜唤醒惊慌错愕的孩子,也是在发泄孩子白天没有处理好的情绪。

害怕童话故事不应该吗?
两岁半的玛尔戈深夜醒来,大哭大叫,她害怕狼。我发现,她奶奶白天送给她一本故事说,里面讲有一只狼想吃小羊羔。我们谈论过这个故事。我给她讲这个故事时步调非常慢,边讲边解释每个细节,翻来覆去掰碎了讲。然后我对她说,我不喜欢这个吓人的故事。我们怎么处理这本书呢?我提出了四个建议:保存它、烧了它、撕了它、把它扔进垃圾桶。她想了想,然后做出了一个坚定的选择:“咱们烧了它吧!”她是有意这么决定的:“这样,我就把狼撕成很小的碎片了,这样它就不能吃小羊羔了。
传统的童话故事往往非常暴力。它们都是反映那个时代的情形,那时的人为了让孩子服帖听话,于是通过故事来震服他们。只要听听过去的童谣,我们就能对当时在大多数家庭中弥漫的氛围有个概念:
“睡吧,我的小宝贝,要么坏叔叔会把你吃了……。睡吧,我的小美人,睡吧,小宝贝……,你以为是铁链拖在小石块上发出的声音,其实那是巨大的鲁斯图克鲁吃人怪兽在走来走去,走来又走去,要把所有不睡觉的小孩儿放进褡裢里带走。这穿透护窗板的可怕声音到底是什么?不,这可不是暴风雨在和石子嬉戏的声音,这是巨大的鲁斯图克鲁吃人怪兽在咆哮,他咆哮着,就等着把那些不睡觉的小孩儿挨个儿抓走……。”
狼、怪物还有其他巫婆都欢天喜地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某些心理分析学家对这类童话故事极力辩护,他们对这类故事的象征主义进行研究,发掘出它们的共同特性……。的确,这些童话故事承载着一些象征符号。但这些没有明确表述清楚的象征符号并不会有助于治愈孩子的创伤,反而甚至会导致孩子对情绪进行压抑。各种情绪被投射在这些象征符号上,这样一来,它们也被抛到远远的地方了,被避开了。我再次找到Alice Miller,想看看这些象征符号是否在促进情绪的无意识化。通过单纯的象征性表示并不能发泄情绪,否则那些艺术家们就都可以通过艺术来治愈内心所受伤害了。绘画、写作、雕塑,都能帮助他们保持压抑情绪的习惯而继续生活。不过,我们可以像倾听他人做的梦一样去欣赏一幅画,可以利用颜色和形状把情绪的起伏画在画布上。艺术治疗法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治疗方式。雕塑、绘画、手工剪贴等等,这些都是调节情绪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自己和自己对话,通过艺术表达自己,与自己的无意识相遇。这些象征符号会说话,因为它们表达了个人无意识层面的情感。语言有治愈作用,因为它能让情感获得生命。它让人描述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让人产生意识,让人建构自己的亲密经历。
但是,阅读一个童话故事很少能达到促进意识的产生的作用。过去的童话故事都是对心理活动的反映。但这对我们的孩子真的有用吗?我觉得没有用。我的实践经验告诉我,这些故事很可能具有危害性。如果一个孩子所经历的困境正和故事当中描述的一样,那么他很可能会在故事当中对那些负面的信仰加以肯定,并且会长时间在内心保留着相关的恐惧感。童话故事把无意识的幻境加工成了具体的画面,这些画面很可能会加重孩子的焦虑。
朱莉安娜很多年来都很害怕白雪公主里的继母。她是那么的工具以至于她要把书给藏起来。而她哥哥知道这件事后,故意把书翻到有巫婆图画的那一页,伸到她眼皮底下让她看,看到她吓得打斗,他非常开心。其实,朱莉安娜曾经很害怕自己的母亲。她对这个行为举止经常像个巫婆的女人非常愤怒,当时还是无意识的愤怒。读了白雪公主之后,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帮助。她内心的这种恐惧感更加强烈了。很长时间以来,她都把自己的妈妈理想化,拒绝去体验自己真是的感受。她让自己身处一个远离属于自己城堡的森林中(把自己给放逐了)。一位翩翩风度的王子带着她远离了她的母亲……。知道有一天她做了心理治疗,再次发现并发泄出自己的情绪,她的内心才再次找到了安宁。
柔沙尔达曾经和自己的父亲有过乱伦的关系,她反复去了五次电影院,为的是看《驴皮公主》这部电影。她感觉到了这部电影谈论了一个一直困绕着她的问题,但她就是没能从中找到能量。
黛米很多年来都很害怕一个人待在寒冷的环境里,这让她觉得自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了不让自己有被抛弃的危险,她对其他人的意愿都加以赞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想法。在四十岁以后,她一想到这事依然泪流满面。
《斑比》、《驴皮公主》、《灰姑娘》、《拇指姑娘》等等童话故事,它们的情节当中怎么会有那么的母亲都死去或者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呢?要知道,这些故事都是男人写的!难道他们想对我们说,对他们来说要离开自己的母亲非常痛苦吗?其实,还有另一种解释:他们的妈妈都太过强硬,太过专断,总叫人失落。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他们梦想着有一个温柔的好妈妈。但他们不被允许对自己真正父母产生愤怒的情绪,他们还执着地保留着一位母亲无论怎样都是完美的这种理想的印象,他们永远都不会和她再见。她死去了,那么她的形象便无法触碰和更改了。怒火被转嫁到折磨他们、让他们感到恐惧的巫婆、继母和坏蛋身上。我们可以没有任何负疚感就把一个巫婆杀死。这些童话故事传达的信息很明了:孩子没有权利对自己的母亲产生愤怒。这类故事让软弱无力的怒火被关闭在更深处的地方了。很多童话故事都是为强硬、专断的教育方式服务的,它们维护着父母理想化了的形象,篡改了现实情况。
这类故事怎么能帮助一个孩子达到自我建构的目的呢?为什么要让孩子看到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象征符号?当然,只有那些存在问题的家庭才能体验到和童话故事相同的、戏剧性的生活。但是,这样有何好处?为什么不选择现代的一些故事呢?有很多书写得非常好、图画非常美。

孩子喜欢害怕的感觉吗?
有些人是这么说的。恐惧有一种魔力。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喜欢那些让他们害怕的东西。
有一次我们坐飞机出去度假,飞机上正在放一部科幻电影。我两岁的儿子阿德里安,为了能看到整个画面,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同时嘀嘀咕咕说:“我不喜欢这个怪物,我不想看到它。”我试着让他坐下来,只要坐下,那怪物的样子就能从他的视线消失,但我却无法让他坐下来!他被迷住了!我转过头去。四岁的玛尔戈,她也站了起来,完完全全地被电视屏幕上这个奇形怪状的九头蛇怪物给催眠了似地。那天,他们全程站着看这部电影,却没有佩戴耳机,完全听不到。就这样,他们完全被那古里古怪的画面给征服了。
当一个人害怕时,先得压制住这种情绪,先去理解它。如果要让自己安心,最好是直面让你产生恐惧的根源,与它面对面,看看到底怎么回事,确定它到底是什么。阿德里安在好长时间内都会提到七头蛇:“我不喜欢这个怪物,他坏极了。”可是就在那个时候,没有人能把他从怪物画面面前带走。
很不幸的巧合是,第二天阿德里安得到了一个礼物,那是一本由Disney签名的Hercule的书。书中的故事全是妖魔鬼怪,其中有一个七头蛇怪物就和他在飞机电视上看到的非常相似!阿德里安想这本书,而且一遍又一遍地读。他尤其“钟爱”画着怪物的那几页。事实上,他需要看到这些画面来让自己安心,希望自己能够有力量掌控它们。他开始每晚都做恶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所以我建议阿德里安把他的恶梦画出来,然后我把这本书偷偷藏了起来,等到他年龄大到看到怪物不害怕的时候再拿出来。恶梦立刻就消散而去不再发生了。

隧道里的龙
第二年夏天,我们一起去参观岩洞。
“不,我不要进去,我不要看到龙。”阿德里安拼命抓住我说。
就在几分钟之前,一说到要去参观岩洞,他还激动万分,可但阴暗的岩洞门一打开,他却拒绝进入。在一个岩洞里,就有一条龙,这是显而易见的!他被吓到了,紧紧地抓住了我。我进去了,怀里抱着他,不断地跟他说话。用甜美的话语浸泡和包围孩子,能让他建立安全感。不久以后,当他发现这个岩洞里没有龙时,他开始很生气:“我想要龙!我不要这个岩洞,我不喜欢这个岩洞!”
这次历险让我意外发现了他对隧道的恐惧的根源。一个月之前,我们去了迪斯尼乐园,那儿有一个由多个关节组成的龙,头部可以移动,还会吐火。那条龙看起来栩栩如生,对阿德里安来说,那就是条活生生的真龙。尽管我竭尽全力向他 解释这条龙的机械理论,但他依然坚信这个怪物是真的。我得承认,我曾一时无法理解和接受这件事情。阿德里安想回去看那条龙,而我为了不让他再次受惊,觉得最好不要带他去。因为,有那么多其它的东西可以参观呢!
只是,就从那天起,他开始害怕车子行驶在任何的隧道中。只要我们把车开到拱门下,他就开始大哭:“我要离开这里,我不要被关起来,我不要隧道!”
“在隧道里有什么让你讨厌的呢?”
“有龙。我,我不喜欢龙。”
因为不可能让他相信龙是假的不存在的,我试着作出另一个选择,也就是发掘他的力量:“如果你看到一条龙,你会怎么办呢?”
“我会杀了它,我要用刀砍它肚子,我会给它一份礼物,我要驯服它。你会发现,他会让你害怕的……。”
渐渐,阿德里安通过讲述自己可能会跟龙做一些什么事情,把恐惧踩在了脚下。他不再束手无策了。但尽管如此,他依然不是特别希望会遇上一条龙,也总是不确定这些怪物其实只是人的想象而已。
参观岩洞之后,尤其在谈论迪斯尼的那条龙之后,阿德里安也敢毫无顾忌地进入隧道了。从此以后,他会提起各种隧道,谈论这些隧道,但再也没有恐惧了。


对蜘蛛、昆虫、狗、猫的害怕及其他的恐惧症
最看似平淡无奇的画面也可能会激起恐惧的感觉。小孩子总是不懂得如何给画面设定界限,不能准确地认定事物的轮廓,只要事物出现的速率快了一点,音乐稍微强了一些,就会造成恐惧。我在上一本书《成熟的心智》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女性在只有四岁的时候,独自一人在电视里看到一部关于蜘蛛的纪录片后,就此对蜘蛛发生了恐惧症。
在我们那个地方,在大自然中遇到蜘蛛并不危险。恰恰相反,蜘蛛能保护我们不被蚊子和苍蝇的骚扰。但是它们的名声却并不好。蜘蛛会织网,让被捕捉到的猎物瘫痪。它可以象征着一个具有侵略性的、一旦落入她手掌便难以逃脱的母亲!
孩子并不是天生害怕昆虫。他们可以把昆虫放在手里把玩,看着它们在手心爬来爬去弄得他们直痒痒。一切取决于孩子周围人面对这些昆虫表现出来的态度,因为害怕尤其容易传染。如果一个害怕,那就表明,这个东西应该很危险,我最好要怕它。
有一些没根没据、极度夸张的恐惧往往是其他焦虑的影射品,可能是因为某个其它物品,它与眼前让孩子害怕的物品毫无关联;也可能是因为某次被压抑的愤怒。


地下室和小黑屋
就像害怕蜘蛛一样,这种恐惧也是一种典型的、由父母或是其他孩子(堂兄弟)等人造成的。这么说,因为地下室的确不是一个让人感觉熟悉亲切的地方。一般我们不会走到这种地方里面,这和家里大多数其他房间都不一样。我们如果去,只是为了找某样东西,我们不会在那里逗留,所以这个地方是让人想逃离的地方。而且,那儿又冷又潮湿。而且那儿给人一种郁郁不安的感觉。阴暗无光,没有窗户。
战胜这种恐惧的最佳办法就是自己主动前往那里。孩子们很快就能发现父母中的一方总是会让另一方去那儿做点什么事儿。如果谁找借口不去地下室,那其中一定另有蹊跷!这真是神秘又危险的事情。
许多现在的父母曾经还是孩子时都在地下室度过毛骨悚然的几个小时。这是传统的惩罚方式。
吉拉尔蒂娜经常被关在地下室,而她父母却住在一栋楼的五层!您想想看,她曾经在这地下室经历了多么恐怖的、难以名状的惊恐时刻?她知道哭也没有用,她甚至都听不到自己家里发出来的任何声响……。只有几只老鼠和蜘蛛在她头发上爬行,还有身边的一片潮湿。
胡贝尔在十五岁的时候被遗忘在一所学校的地下室里待了整整一个晚上!当时,校长因为他没有竭尽全力努力学习而让他留在地下室呆着。后来因为校长有其他事情要做,在放学的时候忘了把他放出来。父母看到自己的儿子整晚都没有回家,心急如焚,像没头的苍蝇四处寻找,可是学校又关门了……。这件事发生在三十年前,校长当时没有被追究责任,这个小男孩依然在同一所学校继续学习。不过他后来再也没有被关进地下室了。
因为一点芝麻小事,埃尔维就会被关进地下室或者阁楼的小黑屋里,而且他被迫待在地下室阶梯的下方,这样他就看不到从门底下缝隙里透出的透亮,当然,他也绝对不被允许站起来。稍有违规,他就要再接着待几个小时。如果惩罚时间太长,为了不让他饿死,会有人给他送一小截面包。哭喊或是发出一点声响就会遭到父母严厉的呵斥,挨马鞭抽也不是多么陌生的事情。
如果我们经历过这种事情,我们怎么能够让孩子认为去地下室探险是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呢?


他害羞吗?
成人把小孩儿和人开始交流之前留下的几分钟时间定义为羞怯。所以他们在这个还不懂得遵守社会规则的孩子面前掩藏了自己的不适。孩子不主动问候他人,这让大人变得不淡定,所以,小孩被标榜为性格害羞!不要把这种标签贴在您孩子身上,这可能会让他认为自己不正常,而且会真真正正地让他变得羞怯。面对这样评价您孩子的人,请这么回应:“不,他不害羞,他只是需要一点时间来熟悉一下。”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点时间来对正发生的事情进行消化吸收,来建立安全感。可能对于成人来说,如果孩子能够直接问候他人,而不去管自己到底在和谁打交道,这会让人更加愉悦,但这么做其实表明了孩子是逆来顺受、机械自动,而不是出于责任感和真正的礼貌。
必要的观察时间会因为孩子不同而不同,也会随着大人的态度和具体发生时刻的变化而改变。这段时间可能会持续二十分钟。孩子需要根据自己的速度、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刻,才能迈开步伐走向自己父母之外的其他人。

如果孩子害怕上学、害怕老师、害怕考试分数,该怎么办?
倾听他诉说的实际情况。他到底在害怕什么?是害怕您对此作出的反应?害怕您配偶的反应?害怕老师的言行?还是害怕其他孩子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考试在当今社会无比重要。许多父母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之后的反应很糟糕。当孩子身处困境,最需要帮助、最需要支持、最需要被理解的时刻,父母却手舞足蹈地威胁他们以后可能会找不到工作。一个平淡无奇的零分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一个暗淡无光的未来。所有这些都不会帮助孩子在学校考试之前对自己满怀信心。
在孩子对分数的焦虑的背后,孩子可能害怕的对象是老师,老师的眼神,老师的批语,老师对自己的评判。太多老师对贬低别人十分在行。对有些老师来说,侮辱人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他害怕老师吗?他不愿意回学校上学?请听听您孩子怎么说的。尤其不要何时何地都站在老师一方。如果他害怕了,那说明他经历了什么事情,知道怎样才能帮助他面对发生的事情或者是保护他,这非常重要。
不要担心如果您和老师意见相左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即使他得忍受着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都要面对一个坏老师,要知道是觉得这不公正,才会让孩子不妄自菲薄,对自己产生信心。您的支持,能帮助他与对自己不利的事物保持距离,使自己不受伤害。
在学校,是不允许体罚孩子的。但不幸的是,大多数老师依然承认,他们会揪孩子耳朵,扇孩子耳光,还借口说“这是他们活该”,要么就是鞭打手指,等等。
罚站墙角还有罚抄写,这些侮辱心灵的惩罚方式,早在1890年就被严令禁止了!
如果孩子的老师都不遵守法律,还怎么要求孩子去遵规守纪呢?
如果老师做的太过分了,您就要做出回应。要求他遵守法国法律。不要任由自己的孩子虽深感不公却无力应对的情绪越堆越高。这种内在的心理氛围不仅对学习不利,对他的情感发展也没有任何好处。
十二岁的卡拉娜被老师取名为“胖墩”。五岁的保尔因为没有听懂老师的指令被骂做“白痴”!还有类似“小蠢蛋、没用的废物、你这个痴呆,你闭嘴”等等侮辱的语言都非常常见。这种辱骂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但孩子往往不敢把这些告诉自己的父母。要告诉别人自己被辱骂过并不是那么容易。
不要对老师的专断、不公、讽刺和威胁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要明确站在您孩子这一边。任何大人,即便是老师,都没有权利让孩子难受、伤害孩子、取笑孩子,当然也不可以打孩子。根据具体情况和事情的严重程度,帮助您儿子或女儿在面对人身攻击找到应对措施,你们可以一起去找老师,让他/她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或者向校方投诉,把孩子从这个班转走,如果有必要,从这个学校转走。
太多的家长对此事不管不问。他们自我麻痹说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再等几个月就要开始新一学年了……。只是,如果对此没有任何作为的话,他们的孩子可能会把受辱的经历牢牢记在心中。即使他今后不会再和这位老师有交集,这些贬损的话语依然会在他的头脑中萦绕,挥之不去。
克里斯多夫曾经数学成绩特别差。三年前,他老师经常对他大声吼骂,并经常在全班面前讥损他。结果,他的成绩一落千丈。他因此获得一个被强化的信念,那就是:自己是个差生。他妈妈却和老师统一战线,并且对他解释说,老师对他吼叫,是因为他成绩差而希望能以此敦促他前进。她没有发现,事实正好完全相反。
三年后,他换老师了,但他的分数依然低得可怜,第一位老师对他说过的那些伤人的话语依然牢刻在他脑中!而且,有时他会在街上和老师偶遇。这件事情要让他忧心忡忡。只要他远远地看到了老师,就马上走另一条道,而且从来都不敢抬头看她一眼。
我帮助克里斯多夫对他老师的真实状况进行了思考和审视。是什么让老师对一个小男孩这么大喊大叫,还对孩子进行语言攻击?他相当自卑,这点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为了为他重新构建内心的平衡,我们让克里斯多夫通过想象把某某老师的形象具体化,让他给这位老师安上一个滑稽可笑的红鼻子,给他穿上一件花里胡哨的裤子……。两个疗程之后,他重新拾回了对学数学的信心。对他来说,只需要为他还原事实的真相就已足够。其实并不是他很差,达不到那个高度,问题出在某某老师身上。他卸下身上那些负面评定和侮辱性语言的狂轰乱炸给他带来的负担之后,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请帮助您的孩子放松自己,帮助他导演一场小型电影来排遣他内心累积的负面情绪,帮助他重建完整的自我。我们可以通过幻想在脑子里把另一个人切成碎片,把一个水桶扔在他头上,把他鼻子画成红色,头发画成蓝色,看着他赤身裸体的样子或者穿着一件印着玫瑰色豌豆花纹的戏服的样子……,什么都可以,而且非常能释放内心情感。
有一些担心可能是由玩伴引起的。弗雷德里克一想到分数太好就很害怕。因为对他来说,不超过伍兹小朋友这关系重大——这很可能与班级排名有关系!
一个孩子有可能在课间休息时或者课上受到恐吓;可能会对某人感到恐惧,这个人可能是一个大人也可能是一个孩子;也可能害怕失败;害怕上很脏的厕所;害怕去问人要上卫生间的手纸,等等。每种恐惧都需要有针对性的、特别的对待。请倾听您的孩子!

3
穿越恐惧
玛尔戈四岁半。我们在露天泳池旁。她穿着一件带浮漂的泳衣。半年前,她脚上没带蹼都能在大海里扑腾,而且玩得非常开心。可是在这里,到了第三天,她依然勾住我不放:“我害怕,抓住我!”
首先,我们要接纳孩子。
“我知道你害怕。你已经有好久没机会下水游泳了。”
接着,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内心的能量。
“你还记得在马提尼克岛那次吗?你带着浮漂在海里玩得多开心啊!我们游得好远,而且你脚上都没有佩戴蹼,还有,你还松开我了呢!”
要注意说话的语气!我是带着欣赏的口吻对她说话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不让她产生一种挫败感,如果语气不当会让她认为自己真笨,毕竟她以前曾那么自如地在水里游过,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她回忆过去,重新找到之前的勇气,找回曾经体验到的快乐感觉,并让她产生下水的欲望。
“呒呒,好。”
她在欲望和恐惧两者间摇摆不定。勇气还不足够。于是我开始从她过去的经历中寻找其它支撑源头。
“你记得有一次你很害怕,后来你战胜了恐惧吗?”
“是的……。”
“那天你是怎么战胜恐惧了呢?你还记得那时你是多么骄傲吗?你体会到了自己内心的自豪感吗?”
“是的。”
和她一起分享恐惧的感觉,让她感到踏实。
“你知道,我也害怕,我非常害怕玩那种非常大的滑梯。你看到了,你爸爸去了,我就没有去。我实在太害怕了。可是我却很清楚,那没什么危险的,就好像你带着浮漂也不会有危险一样。”
鼓舞、激励她战胜恐惧。
“有时我们会害怕,但我们还是坚持着。我们可以带着害怕的感觉去,然后超越它。我们两可以互相鼓励。你战胜你的恐惧,你就可以穿着带浮漂的泳衣在大游泳池里游泳,而我呢,如果我战胜恐惧,我就去大滑梯那儿玩!”
“我要离开这里!”
同意她。永远都不要固执地坚持己见!
她需要时间来真正为自己做决定,而不是为了取悦我们。这种情况下,我表现出对大话题的恐惧越真切,这件事情就会变得越简单,而且她自己也知道。她知道,如果她去大泳池,就会让我面临某个对我来说很难得困境。恐惧是个消极的预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转换成行动的欲望,也就是积极的预示。这种从一极到另一极的转变,只有在孩子自己产生自由抉择的体会时才可能变为现实。
她脱下了泳衣,我们俩都擦干了身上的水。
过了一会儿,她说:“你给我穿上带浮漂的泳衣吧,妈妈!”
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玛尔戈自己决定要去。“我要去”这个决定就是把起抑制作用的恐惧转变为起促进作用的恐惧的敲门砖。
我帮她穿上泳衣,她向泳池走去,非常坚定。她勇敢地、显然没有太大困难就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从大泳池的扶梯走了下去,而且向更宽阔的睡眠游去!她在水里踩动着双腿,双臂也在把水往后扒开。她游了起来!很显然,她游得很开心。过了一会儿,她向我大声发出命令:“现在你去滑梯那,妈妈!”
“好的,到我了!”
我大叫着从高高的大滑梯上冲到水里,我觉得自己很勇敢。我对她说了我的感受,她回答我说:“我也是,我为自己能够进入大泳池游泳感到很开心。现在我喜欢大泳池了。我们还会再来玩吧?”
自豪感是成功和自信的根基,让她对自己的胜利有自豪的感觉非常重要。
让一个孩子安心的并不是周围的人不害怕,恰恰相反,他需要知道的是,无论什么人,即使是成人甚至是父母,有时也会害怕。
一个孩子如果感到自己是唯一一个害怕的人,而自己的父亲、母亲都没有这种感觉,他很容易认为自己“不正常”。这样当然会加重他的不安全感。


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陪伴孩子体会感受的不同阶段
1. 尊重孩子的感受
要让孩子相信您,这是基础条件。要永远尊重孩子的感受,即使他的感受在您看来不合情理。孩子害怕了,不能说他是对还是错,总有某个原因(或者多个)让他感到害怕——即便这个原因,无论他还是您都还不了解。

2. 倾听孩子
“什么让你害怕?”
“什么最让你害怕?”
您要记得“我怕狗”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模糊。是狗的叫声?狗移动时的突然?狗的舌头?狗的嘴巴?还是狗的眼神?他是不是担心狗会咬他,还是害怕狗为了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而在他身边跳来跳去?或者担心狗用它黏糊糊的大舌头舔他?
倾听孩子不只是竖起耳朵认真听孩子说,还要帮助孩子把发生过的事实情况表述出来。要注意不要用类似“为什么”这类的提问模式来开发孩子的智力,这么做可能会促使他给您一个看起来无懈可击的答复,但不一定和实际情况有关联。倾听的基本原则是,要知道孩子对产生恐惧的真正源头并不了解。通过倾听,您可以帮助他发现产生恐惧的原因。通过重新整理思绪、通过提出类似“是什么,怎么,关于什么”的问题,陪着他一起去发现原因。(这类提问方式将在本书第297页、第十章《和孩子一起生活得更幸福的几点建议》中做出更详细的阐述。)
3. 接受并理解孩子
“你害怕我能理解。这狗实在太吵了。”
要认同孩子的感受。您得向他表达您对他的赞同,他有权利去体验自己的感觉。您既不需要努力让他从恐惧的状态中“复原”,而不需要代替他去解决问题。只要表露出您对他的恐惧感同身受、您理解他的感受,这些就是他需要的所有东西。
您要陪着他去试着战胜这种恐惧,但只能按照他的意愿行事。任何来自您的期盼都可能会让战胜恐惧的进程中断。
4. 我也是/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平息
一旦他可以说出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您就可以对他说出自己现在或是以前的感受。您曾经也有过同样的恐惧吗?还是另外一种?和他一起分享您的经历。不要模棱两可,要对孩子说出所有的真相。最好要选择您孩子不害怕的某一方面,这样他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比您要更强,这有助于他勇敢面对让自己害怕的事物!
5. 寻找勇气,包括内在的勇气和外在的勇气
我们大家都有过经历并战胜恐惧的经验。
“你还记得你曾经害怕什么,后来却不怕了吗?”
如果孩子不能立刻想起来,您可以帮他一把:“比如说,你第一次被邀请到斯黛芳家睡觉时。”
给他时间让他回忆一下,让他回想起当时自己体体会的是什么样的感觉。
“后来,你决定去了。你记得你是怎么下的决定吗?你还记得事情的前后经过吗?你回到家里的时候开心极了。你记起来了吗?”
“你看,你曾经害怕过,但你超越了内心的恐惧。你能不能明白自己可以怎么借助这次经验来战胜你对这只狗的恐惧吗?”
给他几分钟时间让他考虑一下。

6. 帮助他释放自己的能量
一个人害怕的时候,他的横膈膜会自动收缩。要让它放松,我们只需要把恐惧释放出来:深呼吸、唱歌、叫喊、大笑,都可以。让您的孩子深呼吸,直到这种压抑的感觉消失。请陪着您的孩子一起唱歌、叫喊,请帮他们发出声音。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变得强大,并为面对困境做好准备。
如果这个方法行不通,如果孩子太过压抑而不敢大喊出来,那么请您建议他想想某个和他身处相同境况却不会害怕的人,比如说某个玩伴、玩伴的父亲、某个屠夫、某个修车师傅等等,或者电影中的人物,如泰山、詹姆士•邦德、罗伯特•雷德福等等。带着他一起看看,这些人面对恐惧会如何应对。接着,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在这些人的内心,情况会是怎样。帮助他感受到自己的强大、有力,帮助他建立自信。
“你感觉到了信心和力量吗?我觉得你可以坚信,这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力量!”

7. 提供他需要的某些信息
您的孩子已经找到了勇气。他还需要得到一些信息,在我们所提到的这个例子里,孩子需要知道狗到底危不危险。
害怕的人需要得到再次担保,还有相关信息。但是如果您给的提示太早,这个提示就完全不会被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往往做出了解释,却徒劳无功。首先您应该倾听他的感受,陪伴孩子找到自己内心的能量。只有在那个时候,孩子才能专注倾听您的解释。或者还有可能,他更愿意自己找到那些解释。
“如果要想知道它是否危险,你可以怎么做呢?”
请帮助他进行思考。比如,和他一起去图书馆借一本关于狗的书,给他一些他需要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不是凭他个人就可以唾手可得的。这种动力也可以转而用在其它情况下。他越自主地寻求出路,就越会在面对恐惧时更坚定。

8. 面对恐惧,鼓励他尽可能说出不同的对策
根据不同的情况,您可以只给出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法,或者让他自己想出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要注意,不要对他的想法进行评价,没有“好”也没有“坏”主意,要让孩子自己来评估自己方案的可行性。
“是的,你可以去问问狗的主人是否可以让你摸摸它,这是个主意。你还可以怎么做呢?”
鼓励孩子提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方案,并对其后果进行预测:
“如果你这么做,会发生什么?你是否就不会不那么害怕了?”
“是什么让你想去摸摸小狗来挑战恐惧呢?”
害怕?请想想愿望。是什么可能让他产生勇敢面对小狗、水、大滑梯而不被恐惧主宰的愿望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您精神上没有任何的压力。是因为您没有希望孩子比您先一步战胜恐惧。否则,他们会因为您的愿望而受限……,限制会孕生恐惧!只有自主的选择才能让人产生对周围环境有掌控能力的感觉,自主的选择才是战胜恐惧的前提条件。

4
合理利用胆怯的心理
学期末的演出要在市政府进行,会有三百个人参观。就在演出前一天晚上,玛尔戈什么也没对我说,但我知道无论对谁来说,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都是件非常盛大的事情,更不用说一个四岁的小女孩第一次登台演出了。怎么才能让她为这次表演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呢?
“在很多人面前跳舞你会有些害怕吗?你感觉好不好呀?”
“我有点害怕。”
“哦,有点害怕很正常。我之前就想跟你说说这个,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如果我要在很多人面前作报告,我也有点害怕。我的心怦怦跳,肚子发紧,喉咙发干,手心出汗。实际上,如果我们感觉到了这些,这说明身体为开始发言在做准备。我们的身体内会发生很多反应,这样我们才有力量跳舞、唱歌或者说话。你已经感觉到自己身体内的这些反应吗?”
“狗叫的时候,我也觉得心砰砰直跳呢。”
“这是恐惧在展示自己的力量。恐惧能让我们面对危险或者马上要上场表演时在我们身体内产生很多的力量。其实,我们在上场演出前感觉到害怕,这叫做怯场。任何人都会在这种时候感觉到胆怯。如果你要登台表演,而你怯场了,那是因为你的身体要为表现出最好的自己而做准备。如果我感觉到了,我,我会很开心。我知道我的身体在做准备。我会深呼吸。我会感觉自己的双脚在地面上站得更加稳固,我会看着台下的观众。我会对自己说,我爱他们,我能对他们说话感到非常幸运。我会在大脑中想象着朝他们投射过去一束束灯光,这样我就会感觉到和他们连接在了一起。这是我的解决办法,我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在心跳太快时让心脏减速。你可以有适合你自己的方法,试试不同的方法。不管怎样,只要我开口了,我就会把全身的能量全部用上,胆怯就消失了。那你呢,你有没有让自己感觉更好的办法呢?”
“是的,我有一个。”想了几分钟后,她阳光灿烂地回答道。
她没有在跟我说这个了,但几天以后,她明显非常乐意登台表演。她很享受一边看着观众一边跳舞的感觉。她老师还得要提醒她该下台,把舞台让给其它人继续表演节目。

有一些恐惧是有用的(它们能够让身体面临一个行动时做好准备,它们能够警示危险的存在)。另一些恐惧则过于夸张(蜘蛛在我们这片地区不是邪恶的象征;工人们在街上使用的电钻虽然噪音很大但也没有任何威胁;被关在栅栏后的狗也不会跳到我们身上来;如果我们全身上下都套上了浮漂,我们就不会被淹等等。)
这些有用的恐惧需要得到尊重和倾听,没有必要去冒险。而其它的恐惧,我们可以一跃而过。一旦我们自己做了决定,之后就会对自己无比自豪。

5
他胆小吗?
孩子的恐惧在他内心永久存在着吗?孩子在好多种情况下都会焦虑不安或者情绪压抑吗?他会动不动就惊慌失措吗?他正在锻造自己的情绪习惯,也就是说胆小的“性格”吗?对他进行帮助非常紧迫。
这种恐惧要比其它任何感受都要更强烈,它的根源可能有很多种。

父母的过度保护得到的回应
“当心,你会摔倒的!”
“别在那上面走。”
当父母努力让孩子尽量不与危险有接触时,他可能反而会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世界很危险”或者“你没有那个能力”。
我们应该前后一致。孩子们接收到的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信息。父母们总是在他们耳边不停唠叨“去吧,别害怕”。但一旦他们稍微有点自理能力,就开始用无比担忧的口吻对孩子喷出这样的“关注”!一会说“去吧,去和那位女士亲吻一下”,过会儿又说“尤其不能跟陌生人说话”。
如果一个孩子遇到一个新面孔时,花一点时间熟悉这个要和自己打交道的人,然后才投入他的怀抱,大家就会说这孩子害羞,他怕生!
而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任何羞怯之情就走向那个靠近自己的任何一个成人,父母又会带着指责的口吻说:“他真是会随便跟一个人走掉”!
让我们花点时间来思考一下一个孩子面对这双重限制的时候他可能会体会到什么。
他可能会被伙伴们咬了或者打了,他可能会有淤青,留下的疤痕好几天可能都不会消……。他可能会从秋千上掉下来,可能从一睹矮墙上栽下来……,他可能会很痛,那又怎样?这种事情非常危险的几率非常少!有时,身上几块淤青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明白父母的安全提示是充满好意的。
当我们越是努力避免任何伤害,越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这种伤害会劈砍掉孩子的自恋欲,破坏孩子的自我形象,并且扰乱孩子对自己能力的感觉。
现在的公园广场都有很好的保护措施,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避免孩子不受任何伤害。与其让孩子规规矩矩坐在长登上,倒不如让他学会站、跳、从上往下掉落、试试自己的平衡能力和自己有多少力量。否则,他可能会一辈子都坐在长登上。
灵魂上的淤青可能比身体上的小伤要严重得多。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会导致孩子胆小懦弱,或者鲁莽冒失。太多的限制禁令反而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挑战界限的需求。一旦他被赋予了自由,或者他自己争取到了自由,他的表现相比其他那些循序渐进了解自己的极限并因此而建立起责任感的孩子,可能会更让人头疼。
停止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往往已经足以让孩子察觉到一些新的自由。要相信他,他会觉得自信是应该拥有的。
要注意的是,不再过度保护并不意味着任由孩子独自面对困难,而是要学会辨别哪些是属于父母的焦虑,哪些是属于危险的现实状况。
为了帮助孩子,请您注意自己的态度,就算是一小句过度保护的句子或是贬损孩子的话,都要克制住不说出来。请相信他。

对愤怒的压抑
孩子非常愤怒,却把他给抑制住了,或者是父母不让他生气,不让他表现出来甚至不让他体会愤怒。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感到愤怒是很不好的事情,他会反过来把问题归结为自己的,把自己判定为或者觉得自己滑稽可笑、地位低微、行为不恰当。
很多年长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弟妹要更加害羞。他们就是那些没有被赋予表现自己嫉妒感觉的孩子。他们把自己对抢走自己妈妈的小弟弟或者小妹妹的愤怒压抑在了心底。
正生气的孩子,就是害怕把内心粗暴的情绪、和想报复他人的情绪表现出来的孩子。
为了不让这些太强烈的情绪使自己产生愧疚感,孩子会拒绝感觉自己的愤怒,并把它归属为周围的人和事物。他害怕其他人——那些承载着属于他的暴力的人,他害怕陌生人(那些人会对他使坏),他害怕自己的玩伴(他们会取笑自己),害怕狗(狗会咬我),害怕猫(猫会抓我),等等。

父母对没有被认同、被压抑的恐惧的表达
孩子对所有让父母感到害怕的一切极其关注。如果您在街上看到一个您孩子不认识的人而被吓得跳了起来,如果您一想到要和谁见面就忧心忡忡,您的孩子也会马上感觉到您的情绪。如果他意识到正发生着什么,他会问您:“你怎么了妈妈?”否则,他会十分忧虑地环顾四周,会因为没有能力判定原因何在而受到惊吓。
吉奥姆三岁。他害怕一切新的东西,他不敢朝别人走过去。很快,事实证明,他父母的朋友也屈指可数。他们很少出门,尽量不带吉奥姆去商场、地铁、百货商店……。他们把他藏得好好地,坚定地认为那些地方尤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要在现代社会中进行,如果每天都不带孩子出门,这种刻意的回避会带来问题。
为了让孩子不会因为实际上不属于他自己的担心、似乎是我们自己焦虑的反射而感到害怕,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很有必要和他聊聊自己,向他明确指出他没有必要把我们的感受放在自己肩上扛。当然,这也是治愈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之后会感觉非常舒适)。
悠兰娜到我这里来咨询她女儿的事情,她女儿在课间休息时受到极大惊吓。事实上,是悠兰娜自己有顾虑。她担心自己的女儿会重新经历自己在学校经历过的事情。一旦她确定了问题的源头,她马上对达芬尼谈自己以前所受到的惊吓,并很清楚地对告诉她,她没有必要为妈妈的恐惧负责任。第二天达芬尼回家的时候,兴高采烈,并对妈妈宣布:
“我把你的担心还给你,妈妈。”
从这天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达芬尼从学校返回家里总是开开心心的。所有的忧虑都不翼而飞了。神奇吧?没什么神奇的,只是家长做出了正确的回应,很快把孩子的能量给释放了出来。

怎么帮助一个受惊吓的孩子?
1. 不要再说他胆小!这只是个孩子,他内心很多恐惧,或者说他不敢让自己生气。再说,难道不是因为您不允许他生气他才会这样吗?
2. 如果要为孩子建立信心:
 根据可行性,设计出相应的练习;
 为他提供发泄内心怒火的渠道;
 对他的创造力进行鼓励;
 提供一些练习、场所、游戏,但不能进行任何评价、测试。现在,有越来越多不同形式的工作作坊,让孩子们去探险、去创作、去表达自我,而且任何评语(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评语)都不可以向孩子表达。阿尔诺•斯坦(Arno Stern)的表达工作室(请参看参考书目)就是一个该类型的例子。孩子们可以在那里作画而不接受任何评判。尊重孩子,尊重他的发展节奏,他的发展过程,他的需求,这就是全部。要对他给予巨大的关注。
3. 和大型动物接触往往非常有治愈效果。马匹、狗都不会作出任何评判,它们也不会苛求什么,它们能让孩子逐步接近符合自己的节拍,它们信任孩子,所以孩子会产生安全感。
4. 电脑也不会给出任何评判,并且有着无穷尽的耐心。孩子可以做了一次再做一次,做了一次再做一次,电脑永远都不会有厌烦情绪。前提是,大人不要守在旁边监视孩子的“成绩”,孩子可能会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快乐,他可以独自一人拿着鼠标进行探险,逐渐地、不被察觉地对自己的能力建立起信心。
5. 思考一下自己的忧虑并修复自己。

总而言之:
不要太过直接地强迫孩子面对内心的恐惧。为他提供一些手段和方法,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面对恐惧,只有当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时,他才能战胜恐惧。
喜欢
转帖
桔伴们发表的评论 · · · · · · 全部(2)